2008年9月30日星期二

药膳应用原则(之四)

三 因制宜,是指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基于中医学整体观念的特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时令气候、地理环境、个体体质等均可对疾 病施加一定的影响。所以,在运用药膳食疗时必须考虑这些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治法,选择适当的配方和剂型,灵活选食,这是食治必须遵循的原则。因时施膳《内经》指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说明四时气候的变化,季节的交替,对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均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必须根据不同季节气候特点,来进行食疗用药,以获取更好的疗效,这就是因时施膳。四 季之更叠是自然界运行的特有规律,其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气候特征,会影响人体内部的阴阳消长,脏腑活动及气血流注状况。冬至日阳气始生,至春夏阳气 生发趋外,气温由温变热,人体腠理疏松开泄,即使外受风寒,也不宜过用辛温发散之品,以免耗气伤津;夏至日阳气升已而降,至秋冬阳气潜藏于内,气候由凉变 寒,人体阳气内敛,腠理致密,此时非大热之证,当慎用寒凉之品,以防伤阳。《内经》所谓:“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即是此 义。所以炎夏季节最宜食用西瓜、苦瓜、冬瓜、莲藕、绿豆、红豆等清热消暑之品,而不宜过食生姜、肉桂、狗肉、羊肉等助阳发散之品;寒冬之时可适量进食羊 肉、狗肉、鹿脯、火锅等膏梁厚味以助阳散寒,慎用寒凉之味以防损伤阳气。《饮膳正要》提出了四季所宜食物:“春气温,宜食麦以凉之;夏气热,宜食菽以凉 之;秋气燥,宜食麻以润之;冬季寒,宜食枣以热治其寒。”《养老奉亲书》则对老人四季食养作了如下论述:春季“宜减酸益甘以养脾气”,“酒不可多饮,水团 兼棕粘冷肥僻之物,多伤脾胃”;夏季“宜减苦增辛以养肺气,饮食温软,不令太饱”,“生冷肥腻尤宜减之”;秋季“宜减辛增酸以养肝气,新登五谷不宜与食, 动人宿疾”;冬季“宜减咸增苦以养心气。若食炙燠燥热,多有壅噎痰嗽眼目之疾。”这些经验对顺时养生均有一定指导意义。总 之,四季各有其不同的食治法则,《内经》所说之“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即认为春夏宜顺其生长之气以养阳,秋冬宜顺其收藏之气以养阴。这一原则对阴阳体质偏 颇之人亦有指导意义,当春夏之季,阳虚或阴盛之人,服食补养阳气之品,可借自然阳气升发之势,以收事半功倍之效。如阳虚咳喘患者,可在夏季温补肺、脾、 肾,以取冬病夏治之效。当秋冬之时,阴血不足者,可顺势进补滋养阴血之品,如核桃、阿胶、桂元、芝麻等,其功效更著。《内 经》说:“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说明春季阳气初升,万物复苏,升发向上,顺畅调达。进补宜顺应阳气升发之性,食性宜清轻升发,宣透阳 气。但应注意升而不散,温而不热,不过用辛热升散之品。可多食蔬菜,如菠菜、韭菜、芹菜、春笋、荠莱等轻灵宣透、清温平淡之品,均宜摄食。春 气内应于肝,肝为风木之脏,其性升发,疏泄条达。若肝气抑郁、疏泄不及,可见胁肋胀痛、郁郁不乐;乘脾犯胃,则见嗳气食少、腹胀腹泻等;水道不通、则有水 肿、腹水;血行不畅,可见症瘕积聚、月经不调;肝胆不和,则变生黄疸。治疗宜顺应天时,以生发阳气,畅达气机,可用疏肝理气之柴胡、佛手、郁金、杭菊、薄 荷等配制药膳。常用的升补类药膳有首乌肝片、人参米肚、乌发汤等。若少阳春生之气升发太盛,亦可使肝气过旺,疏泄太过而见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头晕头痛等证。此时当平肝潜阳,清肝柔肝,可选服龙骨、牡蛎、珍珠母、杭菊、赤白芍、丹皮等,不可妄投升发之品,鱼、虾、蟹及辛辣之发物尤当慎用。春季因肝阳肝火易升易动,故肝炎、胆囊炎、胃肠炎、溃疡病、高血压、眩晕、中风、失眠等患者应注意膳食保健,以防旧病复发或加重。同时,春季因“幽蛰蠢动,万物乐生”,还应注意预防各种传染病和过敏性疾病,如肺炎、麻疹、白喉、猩红热、白日咳、流脑、水痘、哮喘等。夏宜清补《内 经》说:“夏三月,此谓藩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说明夏季阳气隆盛,气候炎热,其性如火,万物繁茂。进补应选用清热解暑,清淡芳香之品,不可食用味厚 发热的食物。可多食新鲜水果,如西瓜、番茄、菠萝等,其他清凉生津食品,如银花、菊花、芦根、绿豆、冬瓜、苦瓜、黄瓜、生菜、豆芽等均可配制药膳,以清热 祛暑。夏季火热之气,内通于心,暑热伤人,易于扰乱心神,常见面红目赤,高热烦躁、甚则昏不识人或见狂乱之证。夏令清凉与清淡,常用的药膳食品如二仁全鸡、荷叶凤脯、当归墨鱼、绿豆汤、银花露等。"另外,盛夏之时,暑毒外蒸,人们每易纵意当风,任性食冷,过分克伐人体阳气,变生各种疾病。故夏季进补也应注意保护阳气,顺应自然阳气旺盛的变化,不可过贪凉饮冷,烹饪佐餐可配合生姜以温中和胃。长 夏为夏秋之交,此时天热下降,地湿上蒸,氤氲熏蒸,湿气充斥,为一年之中湿气最盛的季节。长夏内通脾气,脾为阴土,喜燥恶湿,湿盛于外,困阻脾阳,运化无 力,每见四肢困倦、胸闷腹胀、食少纳呆、呕恶腹泻、尿少水肿等水湿内停之象。日久气血化源不足,尚可见有面色苍白,肌肉消瘦等虚羸之证。长 夏季节,宜用淡补,即用淡渗利湿之品以助脾气之健运,防止湿困中焦,变生诸证。故淡渗即利湿,利湿即健脾,脾运健则气血充,即补益之道也。多选用茯苓、藿 香、山药、莲子、薏米、扁豆、冬瓜、丝瓜等淡渗利湿健脾之品,最忌滋腻碍胃。常用的淡补类药膳有茯苓包子、雪花鸡汤、山药薏米粥、炒米粥、炒面等。.秋宜平补《内 经》说:“秋三月,此为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说明秋季阳气收敛,阴气滋长,阴阳处于相对平衡状态,进食补品宜选用寒温偏性不明显的平性药食,不可 用大寒大热之品,即所谓平补之法,同时,因秋风劲急,气候干燥,宜食用濡润阴类食物以保护阴津,如沙参、麦冬、胡麻仁、阿胶、甘草、五谷、鱼虾、家畜、家 禽等。 秋 气内通于肺,且肺为娇脏,不耐寒热,秋燥最易耗伤肺阴,而见干咳少痰或无痰,痰中带血或痰粘难咯,以及胸痛喘息,大便燥结之证。进补之时,应温而不热,凉 而不寒,偏于滋养柔润,如百合、燕窝、鸽蛋、生梨、荸荠、莲藕、甘蔗、柚子等,均为养阴润肺生津之佳品。平补之药膳食品有雪花鸡、参麦团梨、沙参心肺汤、 玉器糕等。冬宜温补《内经》说:“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意即冬季天寒地冻,阳气深藏,阴气大盛,万物生机潜藏,精气涵养。故进补之时宜选用温热助阳之品,以扶阳散寒,如姜、桂、胡椒、羊肉、牛肉、鹿脯、枣、狗肉、鳝鱼、龟、鳖温补之常用食品。 冬 气内应于肾,肾为封藏之本,精之所处,若肾精不藏,则见精神疲乏,形寒肢冷、尿清便溏、或潮热盗汗、多梦遗精、喘息浮肿等症状。因肾为先天之本,脏腑阴阳 之根,《内经》说:“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故欲涵养肾精,强壮五脏,冬令进补,可收良效。常选用膏粱厚味之品,或血肉有情之物以温 养精气,资生气血,以顺应冬藏之势,且无燥热生火伤阴之弊。故冬令进补,养精蓄锐是中医学养生保健的重要措施之一,被古今医家所推崇。常用的温补药膳有鹿 肾长龟汤、龙马童子鸡、返本牛肉汤、乾坤蒸狗、双鞭壮阳汤、附子羊肉汤、当归生姜羊肉汤、人参金鹿汤等。另外,严冬之时,寒气逼人,人们往往贪食味厚发热之品,易于变生燥热,耗散阴液,扰动潜阳。故冬季亦不可一味服食温热之品,应注意顾护阴液。可适当配合食用萝卜、白菜等甘凉滋阴的食物,故有“冬吃萝卜夏吃姜”之说,此亦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另一层含义。以上“四时五补”之法是依照四季气候特征所制定的进补方法,另有“四季通补”之说,意即一年四季均可选用药性平和,无伤阳损阴之弊的药物或食物适时进补,如十全大补汤、银耳羹、人参汤元、茯苓包子、豆蔻馒头等均属通补之剂。总之,因时制宜要灵活掌握,在“春要促其生,夏必助其长,秋须守其收,冬务保其藏”的原则之下,酌情选择各种补品,对养生防病,祛病延年均具有重要意义。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