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30日星期二

药膳应用原则(之三)

三、针对病机,治病求本

《内经》指出:“治病必求于本”。本,即病机,在治疗疾病时,必须寻求出疾病的本质,并针对本质进行治疗,这是辨证论治的一个基本原则。

“本”和“标”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可以用以说明病变过程中各种矛盾的主次关系。如从邪正关系来说,正气是本,邪气是标;从病因与症状来说,病因是本,症状是标;从病之先后来说,旧病、原发病是本,新病、继发病是标。

《景岳全书》说;“直取其本,则所生诸病,无不随本皆退。”中医强调治病求本,治本即解决了疾病的主要矛盾,其他矛盾会随之而解。就药膳食疗而言,由于其推崇滋补,不用峻猛之品,寓药于食,以缓缓图功,故其在扶助正气,祛除病因,治疗原发病等本病的治疗方面显示了极大的优势,而对某些急重标病的处理则不如汤药疗法取效迅速。

在临床运用药膳治病求本的时候,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掌握其运用原则。

(一)治本为主,兼顾其标

中医认为,在复杂多变的病症中,标病与本病常有主次轻重之别,治疗时亦随之而有先后缓急的不同。一般情况下,可治病求本,使标病随之而除;若标病甚急,不及时治疗,可危及患者的生命或影响本病的治疗,则应先治标病后治本病。故曰:急者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药膳食疗,以药力和缓,扶正固本见长。对某些危重标病,如大失血、高热抽搐等,则嫌药力不足,一般仍主张用药物治疗。药膳主要适用于标病不急的各种急慢性疾病,对慢性病或急性病的恢复期更具有重要意义。

如临床上常见的血证,其标为各种不同程度的出血,其本则有血瘀、血热、气虚等的差别。若标病轻微,见有牙龈出血、鼻衄、月经过多等,可本着治病求本的原则,分别采用清热凉血、活血祛瘀、补气摄血等不同的治法配制药膳,此为治病之根本之图。若标本并重,出血量较大,但短时间内又不会造成其他危害,则宜选用标本兼顾之药膳,仍以治本为主,兼顾其标,可分别采用凉血止血、益气止血等治法以获其功。上述两种情况药膳食疗均可取得较好的疗效,若大量失血,甚则神识昏迷者,则宜先施以针药止血以治标,待血止之后,病情缓和,再选用药膳以治本善后,可谓缓急有别,不可单纯依赖食疗,以防贻误病情。

总之,在标本缓急各不相同的情况下,药膳的应用,应掌握其治本为主,兼顾其标的特征,一般不用药膳作为应急的权宜措施。

(二)正治反治,灵活运用

正治又称逆治,反治又称从治。正治与反治是从药物的寒热性质、功效补泻与疾病的本质、现象之间的逆从关系而提出的两种治法。两者是治病求本原则的具体应用。

正治是对疾病的征象和本质一致的病证所采取的一种治法,采用与疾病证候性质相反的方药进行治疗,是临床最常用的一种治疗法则。如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均属正治法。

寒性病证表现寒象,用温热性质的药膳来治疗,即为“寒者热之”。如风寒感冒可服用生姜炒米粥以辛温解表;肾阳虚损之腰膝冷痛可饮牛膝加皮酒以温阳散寒。热性病证表现热象,用寒凉性质的药膳加以治疗,即为“热者寒之”。如中暑头痛,身热烦渴,可食用海带冬瓜豆瓣汤或饮西瓜汁以清暑泻热,除烦止渴。虚损病证表现虚象,则用补益之品加以治疗,即为“虚则补之”。如脾气虚弱之食欲不振、大便溏薄可用参枣糯米饭以补气健脾止泄。实性病证表现实象,可采用攻邪泻实之品以治之,即“实则泻之”。如宿食停滞,消化不良,可服用山楂麦芽饮以消食导滞。

反治法主要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本质不完全一致的病证。在某些复杂、严重的病变过程中,疾病的症状表现错综复杂,常有寒热或虚实的真象与假象并存的现象,这时应顺从疾病外在表现的假象特征而治,即采用的药物或食料的性质与疾病征象中的假象性质相同。究其本质,仍是针对疾病本质而进行治疗,是“治病求本”的灵活应用。一般常用的反治法有寒因寒用、热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四种情况,其中寒因寒用适用与里热盛极、阳盛格阴的真热假寒证;热因热用适用于阴寒内盛,格阳于外得真寒假热证,两者均属临床的危重证候,单纯应用药膳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药膳学常用的反治法主要有塞因塞用和通因通用两种。

塞因塞用即以补开塞,是指用补益性药膳食品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虚证。如脾气虚弱可见有纳呆乏力等虚性症状,亦可因气血不足,推动无力而见脘腹胀满、大便不畅等以闭塞通为特征的假象,治疗可用山药、莲肉、芡实之属健脾益气,则腹胀自消,大便自通。
通因通用即以通治通,是指用具有通利作用的药膳食品治疗具有通泻症状的实证。如食积内停、阻滞胃肠,可致腹痛泄泻,泻下不畅,或泻下物酸腐臭秽,当消食导滞,推荡攻下,使邪有去路,则泄泻自除,可选用山楂、神曲、槟榔之属配制药膳。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