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30日星期二

最养胃的三款药膳


秋季,是胃病的多发季节,患有慢性胃炎、胃溃疡的朋友,更应格外小心,以防旧病复发。下面几款药膳对胃病患者有防治的作用。

  山药百合大枣粥:将山药90克,百合40克,大枣15枚、薏苡仁30克及大米适量共煮粥。每日2次服食。山药具有补脾和胃之功能;百合清热润燥;大枣、薏苡仁健脾和胃,诸物合用具滋阴养胃、清热润燥的作用。本粥特别适合胃病中医辨证属胃阴不足者,患者常表现为胃脘隐痛、饥不欲食、口干咽燥、形体消瘦、舌红少苔、脉细。

  砂仁羊肉汤:将砂仁10克,白胡椒3克,生姜数片及适量羊肉共煮汤,熟后放入适量食盐服食。每周3次。其中砂仁温中化湿、行气和中;白胡椒、生姜辛温理气;羊肉辛温补虚、养胃散寒。砂仁羊肉汤具健脾散寒、温胃止痛的作用,特别适合胃病中医辨证属脾胃虚寒者,患者常表现为胃脘隐痛、喜暖喜按、泛吐清水、四肢不温、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细。

  木耳炒肉片:将黑木耳干品15克用温水发好、洗净,猪瘦肉 60克切片放入油锅中炒两分钟后,加入发好的黑木耳同炒,再加食盐适量,清汤少许,焖烧5分钟即可服食。每周3次。其中黑木耳益胃滋肾、调理中气,与猪瘦肉合用,可补益脾胃、调理中气。特别适合因为情志不畅所致的胃病,中医辨证属肝气犯胃者,患者常表现为胃脘胀满、疼痛连及胸胁、嗳气反酸,每因情志因素而发,苔薄白、脉弦。

  除了合理选择药膳外,胃病患者的秋季饮食还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少食多餐,使胃中经常有食物和胃酸进行中和,防止胃酸侵蚀胃黏膜和溃疡面而加重病情;第二,避免过多食用对胃黏膜有损伤的食物,如油炸食品、辣椒、芥末、浓茶、浓咖啡、酒及过热、过甜的食物;第三,不要睡前进食(尤其是饱食),因夜间进食影响胃酸分泌过多而诱发或加重胃溃疡。

药膳的煨法

药膳的煨法是指用文火或余热对药物和食物进行较长时间的烹制方法。煨的具体操作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将药物和食物经 炮制之后,置于容器中,加入调料和一定数量的水慢慢地将其煨至软烂。其法所制药膳的特点是汤汁浓稠,口味肥厚。另一种煨法是沿袭民间单方的烹制法,即将所 要烹制的药物和食物预先经过一定的方法处理之后,再用阔莱叶或湿草纸包裹好,埋入刚烧的草木灰中,利用余热将其煨熟,这种方法时间较长,中途要添几次热 灰,保持一定的温度。如川椒煨梨、黄精煨肘等的制作方法。

药膳的焖法

药膳的焖法是先将药物和食物用油炝加木工后,改用文火添汁焖至酥烂的烹制方法。焖的具体操作方法:先将原料冲洗干净,切成小块,烧热锅倒入油炼至油温适 度,下入食物油炝之后,再加入药物、调料、汤汁,盖紧锅盖,用文人焖熟。其法所制药膳特点是酥烂、汁浓、味厚。如枣杏焖鸡、参芪鸭条等的制作方法。

药膳的炖法

药膳的炖法是将药物和食物同时下锅注入清水,放人调料置于武火上烧开撇去浮沫,再置文火上炖至熟烂的烹制方法。炖的具体操作方法是:先将食物在沸水锅内焯 去血污和腥膻味,然后放入炖锅内。另将所用药物用纱布包好,用清水浸漂几分钟后放入锅内,再加入生姜、葱、胡椒及清水适量,先用武火煮沸,撇去浮沫,再改 用文火炖至熟烂。一般炖的时间掌握在2~3小时左右。其法所制药膳特点是质地软烂,原汁原味。如雪花鸡汤、十全大补汤等的制作方法。

弥猴桃根炖肉

今天给大家带来抗癌药膳是弥猴桃根炖肉

原料:

鲜弥猴桃根100克,猪瘦肉200克。

制作:

将上述两物在硝锅内加水同煮,炖熟后去药渣即成。

功效:

经常食用,具有清热解毒,利湿活血。

药膳应用原则(之四)

三 因制宜,是指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基于中医学整体观念的特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时令气候、地理环境、个体体质等均可对疾 病施加一定的影响。所以,在运用药膳食疗时必须考虑这些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治法,选择适当的配方和剂型,灵活选食,这是食治必须遵循的原则。因时施膳《内经》指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说明四时气候的变化,季节的交替,对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均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必须根据不同季节气候特点,来进行食疗用药,以获取更好的疗效,这就是因时施膳。四 季之更叠是自然界运行的特有规律,其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气候特征,会影响人体内部的阴阳消长,脏腑活动及气血流注状况。冬至日阳气始生,至春夏阳气 生发趋外,气温由温变热,人体腠理疏松开泄,即使外受风寒,也不宜过用辛温发散之品,以免耗气伤津;夏至日阳气升已而降,至秋冬阳气潜藏于内,气候由凉变 寒,人体阳气内敛,腠理致密,此时非大热之证,当慎用寒凉之品,以防伤阳。《内经》所谓:“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即是此 义。所以炎夏季节最宜食用西瓜、苦瓜、冬瓜、莲藕、绿豆、红豆等清热消暑之品,而不宜过食生姜、肉桂、狗肉、羊肉等助阳发散之品;寒冬之时可适量进食羊 肉、狗肉、鹿脯、火锅等膏梁厚味以助阳散寒,慎用寒凉之味以防损伤阳气。《饮膳正要》提出了四季所宜食物:“春气温,宜食麦以凉之;夏气热,宜食菽以凉 之;秋气燥,宜食麻以润之;冬季寒,宜食枣以热治其寒。”《养老奉亲书》则对老人四季食养作了如下论述:春季“宜减酸益甘以养脾气”,“酒不可多饮,水团 兼棕粘冷肥僻之物,多伤脾胃”;夏季“宜减苦增辛以养肺气,饮食温软,不令太饱”,“生冷肥腻尤宜减之”;秋季“宜减辛增酸以养肝气,新登五谷不宜与食, 动人宿疾”;冬季“宜减咸增苦以养心气。若食炙燠燥热,多有壅噎痰嗽眼目之疾。”这些经验对顺时养生均有一定指导意义。总 之,四季各有其不同的食治法则,《内经》所说之“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即认为春夏宜顺其生长之气以养阳,秋冬宜顺其收藏之气以养阴。这一原则对阴阳体质偏 颇之人亦有指导意义,当春夏之季,阳虚或阴盛之人,服食补养阳气之品,可借自然阳气升发之势,以收事半功倍之效。如阳虚咳喘患者,可在夏季温补肺、脾、 肾,以取冬病夏治之效。当秋冬之时,阴血不足者,可顺势进补滋养阴血之品,如核桃、阿胶、桂元、芝麻等,其功效更著。《内 经》说:“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说明春季阳气初升,万物复苏,升发向上,顺畅调达。进补宜顺应阳气升发之性,食性宜清轻升发,宣透阳 气。但应注意升而不散,温而不热,不过用辛热升散之品。可多食蔬菜,如菠菜、韭菜、芹菜、春笋、荠莱等轻灵宣透、清温平淡之品,均宜摄食。春 气内应于肝,肝为风木之脏,其性升发,疏泄条达。若肝气抑郁、疏泄不及,可见胁肋胀痛、郁郁不乐;乘脾犯胃,则见嗳气食少、腹胀腹泻等;水道不通、则有水 肿、腹水;血行不畅,可见症瘕积聚、月经不调;肝胆不和,则变生黄疸。治疗宜顺应天时,以生发阳气,畅达气机,可用疏肝理气之柴胡、佛手、郁金、杭菊、薄 荷等配制药膳。常用的升补类药膳有首乌肝片、人参米肚、乌发汤等。若少阳春生之气升发太盛,亦可使肝气过旺,疏泄太过而见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头晕头痛等证。此时当平肝潜阳,清肝柔肝,可选服龙骨、牡蛎、珍珠母、杭菊、赤白芍、丹皮等,不可妄投升发之品,鱼、虾、蟹及辛辣之发物尤当慎用。春季因肝阳肝火易升易动,故肝炎、胆囊炎、胃肠炎、溃疡病、高血压、眩晕、中风、失眠等患者应注意膳食保健,以防旧病复发或加重。同时,春季因“幽蛰蠢动,万物乐生”,还应注意预防各种传染病和过敏性疾病,如肺炎、麻疹、白喉、猩红热、白日咳、流脑、水痘、哮喘等。夏宜清补《内 经》说:“夏三月,此谓藩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说明夏季阳气隆盛,气候炎热,其性如火,万物繁茂。进补应选用清热解暑,清淡芳香之品,不可食用味厚 发热的食物。可多食新鲜水果,如西瓜、番茄、菠萝等,其他清凉生津食品,如银花、菊花、芦根、绿豆、冬瓜、苦瓜、黄瓜、生菜、豆芽等均可配制药膳,以清热 祛暑。夏季火热之气,内通于心,暑热伤人,易于扰乱心神,常见面红目赤,高热烦躁、甚则昏不识人或见狂乱之证。夏令清凉与清淡,常用的药膳食品如二仁全鸡、荷叶凤脯、当归墨鱼、绿豆汤、银花露等。"另外,盛夏之时,暑毒外蒸,人们每易纵意当风,任性食冷,过分克伐人体阳气,变生各种疾病。故夏季进补也应注意保护阳气,顺应自然阳气旺盛的变化,不可过贪凉饮冷,烹饪佐餐可配合生姜以温中和胃。长 夏为夏秋之交,此时天热下降,地湿上蒸,氤氲熏蒸,湿气充斥,为一年之中湿气最盛的季节。长夏内通脾气,脾为阴土,喜燥恶湿,湿盛于外,困阻脾阳,运化无 力,每见四肢困倦、胸闷腹胀、食少纳呆、呕恶腹泻、尿少水肿等水湿内停之象。日久气血化源不足,尚可见有面色苍白,肌肉消瘦等虚羸之证。长 夏季节,宜用淡补,即用淡渗利湿之品以助脾气之健运,防止湿困中焦,变生诸证。故淡渗即利湿,利湿即健脾,脾运健则气血充,即补益之道也。多选用茯苓、藿 香、山药、莲子、薏米、扁豆、冬瓜、丝瓜等淡渗利湿健脾之品,最忌滋腻碍胃。常用的淡补类药膳有茯苓包子、雪花鸡汤、山药薏米粥、炒米粥、炒面等。.秋宜平补《内 经》说:“秋三月,此为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说明秋季阳气收敛,阴气滋长,阴阳处于相对平衡状态,进食补品宜选用寒温偏性不明显的平性药食,不可 用大寒大热之品,即所谓平补之法,同时,因秋风劲急,气候干燥,宜食用濡润阴类食物以保护阴津,如沙参、麦冬、胡麻仁、阿胶、甘草、五谷、鱼虾、家畜、家 禽等。 秋 气内通于肺,且肺为娇脏,不耐寒热,秋燥最易耗伤肺阴,而见干咳少痰或无痰,痰中带血或痰粘难咯,以及胸痛喘息,大便燥结之证。进补之时,应温而不热,凉 而不寒,偏于滋养柔润,如百合、燕窝、鸽蛋、生梨、荸荠、莲藕、甘蔗、柚子等,均为养阴润肺生津之佳品。平补之药膳食品有雪花鸡、参麦团梨、沙参心肺汤、 玉器糕等。冬宜温补《内经》说:“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意即冬季天寒地冻,阳气深藏,阴气大盛,万物生机潜藏,精气涵养。故进补之时宜选用温热助阳之品,以扶阳散寒,如姜、桂、胡椒、羊肉、牛肉、鹿脯、枣、狗肉、鳝鱼、龟、鳖温补之常用食品。 冬 气内应于肾,肾为封藏之本,精之所处,若肾精不藏,则见精神疲乏,形寒肢冷、尿清便溏、或潮热盗汗、多梦遗精、喘息浮肿等症状。因肾为先天之本,脏腑阴阳 之根,《内经》说:“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故欲涵养肾精,强壮五脏,冬令进补,可收良效。常选用膏粱厚味之品,或血肉有情之物以温 养精气,资生气血,以顺应冬藏之势,且无燥热生火伤阴之弊。故冬令进补,养精蓄锐是中医学养生保健的重要措施之一,被古今医家所推崇。常用的温补药膳有鹿 肾长龟汤、龙马童子鸡、返本牛肉汤、乾坤蒸狗、双鞭壮阳汤、附子羊肉汤、当归生姜羊肉汤、人参金鹿汤等。另外,严冬之时,寒气逼人,人们往往贪食味厚发热之品,易于变生燥热,耗散阴液,扰动潜阳。故冬季亦不可一味服食温热之品,应注意顾护阴液。可适当配合食用萝卜、白菜等甘凉滋阴的食物,故有“冬吃萝卜夏吃姜”之说,此亦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另一层含义。以上“四时五补”之法是依照四季气候特征所制定的进补方法,另有“四季通补”之说,意即一年四季均可选用药性平和,无伤阳损阴之弊的药物或食物适时进补,如十全大补汤、银耳羹、人参汤元、茯苓包子、豆蔻馒头等均属通补之剂。总之,因时制宜要灵活掌握,在“春要促其生,夏必助其长,秋须守其收,冬务保其藏”的原则之下,酌情选择各种补品,对养生防病,祛病延年均具有重要意义。

药膳应用原则(之三)

三、针对病机,治病求本

《内经》指出:“治病必求于本”。本,即病机,在治疗疾病时,必须寻求出疾病的本质,并针对本质进行治疗,这是辨证论治的一个基本原则。

“本”和“标”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可以用以说明病变过程中各种矛盾的主次关系。如从邪正关系来说,正气是本,邪气是标;从病因与症状来说,病因是本,症状是标;从病之先后来说,旧病、原发病是本,新病、继发病是标。

《景岳全书》说;“直取其本,则所生诸病,无不随本皆退。”中医强调治病求本,治本即解决了疾病的主要矛盾,其他矛盾会随之而解。就药膳食疗而言,由于其推崇滋补,不用峻猛之品,寓药于食,以缓缓图功,故其在扶助正气,祛除病因,治疗原发病等本病的治疗方面显示了极大的优势,而对某些急重标病的处理则不如汤药疗法取效迅速。

在临床运用药膳治病求本的时候,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掌握其运用原则。

(一)治本为主,兼顾其标

中医认为,在复杂多变的病症中,标病与本病常有主次轻重之别,治疗时亦随之而有先后缓急的不同。一般情况下,可治病求本,使标病随之而除;若标病甚急,不及时治疗,可危及患者的生命或影响本病的治疗,则应先治标病后治本病。故曰:急者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药膳食疗,以药力和缓,扶正固本见长。对某些危重标病,如大失血、高热抽搐等,则嫌药力不足,一般仍主张用药物治疗。药膳主要适用于标病不急的各种急慢性疾病,对慢性病或急性病的恢复期更具有重要意义。

如临床上常见的血证,其标为各种不同程度的出血,其本则有血瘀、血热、气虚等的差别。若标病轻微,见有牙龈出血、鼻衄、月经过多等,可本着治病求本的原则,分别采用清热凉血、活血祛瘀、补气摄血等不同的治法配制药膳,此为治病之根本之图。若标本并重,出血量较大,但短时间内又不会造成其他危害,则宜选用标本兼顾之药膳,仍以治本为主,兼顾其标,可分别采用凉血止血、益气止血等治法以获其功。上述两种情况药膳食疗均可取得较好的疗效,若大量失血,甚则神识昏迷者,则宜先施以针药止血以治标,待血止之后,病情缓和,再选用药膳以治本善后,可谓缓急有别,不可单纯依赖食疗,以防贻误病情。

总之,在标本缓急各不相同的情况下,药膳的应用,应掌握其治本为主,兼顾其标的特征,一般不用药膳作为应急的权宜措施。

(二)正治反治,灵活运用

正治又称逆治,反治又称从治。正治与反治是从药物的寒热性质、功效补泻与疾病的本质、现象之间的逆从关系而提出的两种治法。两者是治病求本原则的具体应用。

正治是对疾病的征象和本质一致的病证所采取的一种治法,采用与疾病证候性质相反的方药进行治疗,是临床最常用的一种治疗法则。如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均属正治法。

寒性病证表现寒象,用温热性质的药膳来治疗,即为“寒者热之”。如风寒感冒可服用生姜炒米粥以辛温解表;肾阳虚损之腰膝冷痛可饮牛膝加皮酒以温阳散寒。热性病证表现热象,用寒凉性质的药膳加以治疗,即为“热者寒之”。如中暑头痛,身热烦渴,可食用海带冬瓜豆瓣汤或饮西瓜汁以清暑泻热,除烦止渴。虚损病证表现虚象,则用补益之品加以治疗,即为“虚则补之”。如脾气虚弱之食欲不振、大便溏薄可用参枣糯米饭以补气健脾止泄。实性病证表现实象,可采用攻邪泻实之品以治之,即“实则泻之”。如宿食停滞,消化不良,可服用山楂麦芽饮以消食导滞。

反治法主要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本质不完全一致的病证。在某些复杂、严重的病变过程中,疾病的症状表现错综复杂,常有寒热或虚实的真象与假象并存的现象,这时应顺从疾病外在表现的假象特征而治,即采用的药物或食料的性质与疾病征象中的假象性质相同。究其本质,仍是针对疾病本质而进行治疗,是“治病求本”的灵活应用。一般常用的反治法有寒因寒用、热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四种情况,其中寒因寒用适用与里热盛极、阳盛格阴的真热假寒证;热因热用适用于阴寒内盛,格阳于外得真寒假热证,两者均属临床的危重证候,单纯应用药膳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药膳学常用的反治法主要有塞因塞用和通因通用两种。

塞因塞用即以补开塞,是指用补益性药膳食品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虚证。如脾气虚弱可见有纳呆乏力等虚性症状,亦可因气血不足,推动无力而见脘腹胀满、大便不畅等以闭塞通为特征的假象,治疗可用山药、莲肉、芡实之属健脾益气,则腹胀自消,大便自通。
通因通用即以通治通,是指用具有通利作用的药膳食品治疗具有通泻症状的实证。如食积内停、阻滞胃肠,可致腹痛泄泻,泻下不畅,或泻下物酸腐臭秽,当消食导滞,推荡攻下,使邪有去路,则泄泻自除,可选用山楂、神曲、槟榔之属配制药膳。

药膳应用原则(之二)

二、扶助正气,祛除邪气

正气,是指人体的机能活动和抗病,康复的能力。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从邪正关系来说,疾病的过程,是正邪斗争的过程,正邪斗争的消长盛衰决定着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及其转归。因而,药膳食疗的一个基本原则,就在于扶助正气,祛除邪气,改变邪正双方的力量对比,使之有利于疾病向痊愈的方向转化。同时,药膳作为一种防病治病的独特手段有其自身的特点,强调扶正固本,防患于未然,故注重保养正气,以滋补保健为特征。既病之后,则强调寓疗于食,时时注意扶植正气,调动机体自身的防病抗病能力,促进疾病的恢复,故一般不用峻猛驱邪之品。

(一)扶正固本,防病延年

中医学历来重视人体的正气,认为正气旺盛,脏腑功能正常,气血充盈,则抗病力强,病邪难于侵入。若正气衰弱,卫外不固,抗邪无力,则邪气乘虚而入,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经络功能紊乱而发病。因此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和衰老死亡的内在机制,诚如《内经》所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因此,未病之时,应防患于未然,《内经》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即对未病之人或体质虚弱者,应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御邪抗病能力,以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之功。

药膳的特点是药食结合,养疗一体,重在扶正固本,有着其它疗法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具有强身、益寿、健美、增智等作用的保健类药膳是药膳食品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常选用人参、黄芪、枸杞、黄精、冬虫夏草、何首乌、茯苓、桑椹、芝麻、核桃仁、蜂蜜、大枣、莲肉、猕猴桃、牛肉、鸭肉、鱼虾等滋补保健性药品或食料,制成具有益气、滋阴、养血、扶阳或补益脏腑作用的各种药膳食品。无病之人,食之可使元气更加充沛,体质更加强壮,有强身防病之功。虚证患者食之,可补虚弱、长体力、促使虚证的恢复,防止邪气乘虚而人,具有益气补血、滋阴壮阳作用的药膳食品均属此类。

对于脏腑虚证而言,在补益之时,多依据脏腑之间的相生关系给予整体调节,其基本原则是《内经》所谓的“虚则补其母”。即对于某一脏之虚证,不仅须补益本脏之虚衰,促使其康复,同时,还要依五行递相资生的次序,补益其母脏,通过相生作用,有助于虚证的恢复。如肺气虚弱的证候,除补益肺气之外,可配以益气补脾之品,如山药、扁豆、莲子、红枣等,通过脾土生肺金的作用,使肺气得以恢复。豆浆饴糖饮,功能益气和中补益脾肺,用治肺虚哮喘即是以此立法的。

(二)以食祛邪,可缓药毒

中医学重视正气,强调正气在发病中的主导地位,并不排除邪气对疾病发生的重要作用。邪气侵入机体,邪胜正负,可使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气机逆乱,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若正气未衰,而实邪客于机体,则宜用祛邪的方法加以治疗。 药膳治病虽以补虚扶正见长,其祛邪之法亦颇有特色。一般药物治疗,祛邪之品大多作用峻猛,如病重药轻,则不能胜病;若药过病所,则可酿为药害。药膳食疗所选药品和食料多作用缓和,且具有祛邪疗疾之功,无伤损正气之虑,对邪气不太深重者,或老人、儿童不耐峻攻猛伐之人,犹为适宜。凡解表散邪、消导和胃、利水消肿、祛风除湿、清热解毒、理血活血类药膳食品,均以祛邪为主。但由于寓药于食,以食祛邪,药力缓和、避免了“毒药”伤人之弊,实为药膳食疗祛邪的重要特征。如治疗风寒感冒的荆芥豉酒、苏叶茶等可辛温发散,以祛风寒,但药力和缓,无麻黄汤、桂枝汤之发汗太过,易伤津气之弊端。

《内经》指出:“实则泻其子”,对脏腑实证而言,运用祛邪法时,亦可运用脏腑之间的相生关系,给予整体治疗。即一脏之实证,不仅须除本脏之实邪,同时,还可依据五行相生的次序,泻其子脏,从而有助于母脏邪气的祛除。如苦竹叶粥主治肝经实热之目赤刺痛、怕热羞明,视物不清等症,方中苦竹叶性味苦凉,入心、肝经,能清热解毒、明目利窍,兼泻心肝母子二脏,使清泻肝热之功更卓。

(三)药食并用,攻补兼施

机体在发病的过程中,正邪的矛盾运动使两者相互影响。正虚之人,多易招致邪气侵袭,或正气不足,气血运行无力而内生水湿、痰饮、瘀血,而成有形实邪;若病邪久留,又每易损伤人体正气。所以邪正的消长盛衰变化不仅可以形成单纯的虚或实的病理变化,在长期复杂的疾病过程中,更多的情况下可形成虚实错杂证,此时应攻补兼施,扶正祛邪兼用。

 药膳食疗在攻补兼施方面的优势即在于它可以广泛地选取药材和食品作为药膳原料,并通过各种不同的加工方法调制成丰富多彩的食品。能同时兼顾正气与邪气两个方面,使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在具体运用的过程中,还可根据正虚与邪实的主次轻重,或扶正为主,兼以祛邪,或祛邪为主,兼以扶正。
如对于关节痹痛之证,临床多选用祛风除湿,散寒止痛之品,此类药物多有败胃的副作用。在运用药膳时,对正虚不甚者,多采用酒剂,借酒之力以散风寒,行药势,活血通经,并且减少了用药的剂量,从另一个侧面起到了顾护胃气的作用。再如解表散邪类药膳经常采用粥疗法,象荆芥粥、葱白粥、薄荷粥、发汗豉粥等均取辛散发汗之药以祛除表邪,取米粥以助药力,并能调护脾胃,以养后天。 事实上,在药膳食疗的应用中,大部分有祛邪作用的方剂,都体现了攻补兼施、防治一体的治疗原则,这也是食疗法独特理论注重扶正固本的具体体现。

药膳的应用原则(之一)

药有药性,食有食性。药膳的保健治疗作用即是有针对性地选用具有不同功效的食料或药物来消除病因,祛除邪气,扶助正气,以协调脏腑功能,恢复阴阳平衡,从而医治疾病,康复机体,延年益寿。药膳治病和用药物治疗一样,必须依据个人需要,合理选择药物或食料,配伍得当,灵活取舍,与病相宜则食,与身为害则禁。因此,在药膳应用过程中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由于疾病的病理变化极为复杂,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在病变过程中又有轻重缓急之别,同时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对病情都会施加不同的影响,而药性食性又各具特色。因此,必须分析

复杂的病理现象,掌握病变本质;依据邪正斗争所出现的虚实变化,扶正祛邪;按阴阳失调的病理变化,调整阴阳;依据病情的具体特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合理利用用药物和食料的功效特点,对病人实施有目的的治疗。这就是运用药膳防治疾病的基本原则。

一、调整阴阳,补偏救弊

阴阳学说认为,阴阳代表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故《内经》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就人体而言,阴阳始终处于互为消长的动态平衡过程之中,否则就要引起病变,甚至死亡。疾病的发生,从根本上说就是阴阳的相对平衡状态遭到破坏,出现偏盛偏衰的结果。故《内经》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所以,阴阳的平衡是运动的、发展的、变化的动态平衡,阴阳任何一方的偏盛偏衰都要影响到相对的另一方,并破坏两者的相对平衡而发生疾病。 既然阴阳平衡是机体健康之本,因此调整阴阳,补偏救弊,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促进阴平阳秘,是药膳食疗的基本法则之一,也是辨证论治的实质所在。

(一)损其有余

有余,即偏盛。对阴阳偏盛,即阴或阳的任何一方过盛有余的病证,药膳食疗可采取“损其有余”的方法治之,即用药物及食品的寒热之偏性,对抗制约机体所出现的阴阳之偏盛。具体地说,阳热亢盛的实热证,应“治热以寒”,即用“热者寒之”的方法以清泻其阳热;阴寒内盛的实寒证,则应“治寒以热”,即用“寒者热之” 的方法以温散其阴寒。此治法适合于“邪气盛则实”的实证。

1.热者寒之

在疾病的过程中,若邪气侵入人体,必从其类,即阳邪侵入人体,可形成阳气偏盛,表现为机能亢奋,热量过剩的病理变化状态。阳偏盛形成的主要原因,多由于感受温热阳邪,或感受阴邪,从阳化热,或情志内伤,五志过极化火,或气滞、血瘀、食积等郁而化热所致。“阳盛则热”,其特点是热、动、燥。实热证临床多表现为壮热,烦渴,面红,目赤,便干,苔黄,脉数等症。药膳食疗多选用药性寒凉,清热泻火之品以清泻其阳热,根据其证候表现有在气分、血分之异,脏腑偏胜之殊,可分别采用清解表热、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清脏腑热、清热祛暑、攻下实热等不同治法。

清热解表法,适用于外感风热表证,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咽痛、咳嗽等。常用薄荷、牛蒡子、桑叶、菊花、葛根、升麻等辛凉解表之品配制药膳食品。

清气分热法,适用于气分热盛之证,症见壮热、口渴、烦躁、多汗、苔黄、脉洪大滑数等。常用石膏、知母、竹叶、栀子等清热泻火之品配制药膳食品。

清营凉血法,适用与营血热盛之证,症见身热夜甚、心烦不宁、口渴或不渴、神昏谵语、吐衄发斑、舌绛脉数等。常用生地黄、玄参、丹皮、赤芍等清热凉血之品配制药膳食品。

清热解毒法,适用于瘟疫、温毒或疮疡疔毒等热毒深重之证,常见狂乱烦躁、吐衄法斑、或口舌糜烂、咽喉肿痛、头面红肿等症。常用黄连、黄芩、黄柏、石膏、连翘、大青叶、板兰根、蒲公英、紫花地丁等清热解毒之品配制药膳食品。 清脏腑热法,适用于热邪偏盛于某一脏腑所产生的火热之证,其临床表现根据邪热偏盛于某一脏腑而有所不同。可选用清热泻火之品配制药膳,如莲子心、黄连、牛黄等能清心泻火;知母、黄柏、旱莲草等能清肾泄热;石膏、黄芩、苇根等可清泻肺热;山栀、菊花、夏枯草等清肝泄热;芦根、西瓜、石膏、知母等可清解胃热。

清热祛暑法,适用于夏月伤暑之证,常见身热、汗出、烦渴、体倦、脉虚等症。可选用滑石、西瓜翠衣、鲜荷叶、竹叶心、鲜扁豆花、丝瓜皮等解暑清肺祛湿之品配制药膳食品。

此外,若阳热亢盛过久,对阴气制约太过,使津液耗损,故在上述阳热气盛的基础上,还会出现口渴、尿少、便干等阳盛伤阴,阴津不足的症状,即《内经》所说的“阳胜则阴病”。这时,应配合应用养阴生津之品,如麦冬、花粉、生地、玄参等。

2.寒者热之

在疾病过程中,若阴寒邪气侵入人体,必从其类而化寒,可形成阴气偏盛,机能障碍或减退,产热不足,以及阴寒性病理产物积累的病理变化状态。阴偏盛形成的主要原因有感受寒湿阴邪,或过食生冷等。“阴盛则寒”,其特征是寒、静、湿。实寒证的临床表现为畏寒喜暖、脘腹冷痛、四肢不温、泄泻水肿、痰涎清冷、舌淡脉迟等。药膳食疗多选用温里祛寒之品以温散其阴寒。实寒证有表里之分,表寒宜温散,里寒宜温里。临床依其阴邪伤及部位不同,其治法有异,寒客于表宜辛温解表;寒客中焦宜温中祛寒;肾阳被伤,宜回阳救逆;经脉受寒,宜温经散寒。

辛温解表法,适用于外感风寒表证,症见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痛、口不渴、无汗、苔薄白、脉浮紧等。多选用桂枝、荆芥、防风、苏叶、葱白、生姜等辛温解表之品配制药膳。

温中散寒法,适用于寒客中焦之证,症见腹中冷痛、不思饮食、口淡不渴、或吞酸吐涎、食谷欲吐、呕吐下利等。宜选用干姜、蜀椒、吴茱萸等温中祛寒之品配制药膳。

回阳救逆法,适用于寒邪深入于里,肾阳衰微之证,可见有四肢逆冷、精神萎糜、恶寒蜷卧、下利清谷等症。可选用附子、干姜、肉桂等大量温热药物配制药膳食品。

温经散寒法,适用于经脉受寒,血行不畅之证,常见手足厥冷、肢体痹痛或发为阴疽等症。多选用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之品进食,如桂枝、炮姜、当归、小茴香、白芥子等。

此外,寒为阴邪,易伤阳气,若阴寒内盛,每易使阳气受损。故上述阴盛实寒病证,尤其是内寒证,常伴有面色恍白,尿清便溏等生理功能减退、阳热不足之症状,即《内经》所谓“阴胜则阳病”。应配伍温补阳气之品,如附子、肉桂、熟地,山萸肉等。

(二)补其不足

不足,即偏衰。对阴阳偏衰,即阴或阳的任何一方虚弱不足的病证,药膳食疗可采取“补其不足”的方法治之,即用药物及食物对阴或阳的扶助滋补作用,使阴阳之不足得以纠正,虚证得以恢复,即《内经》所谓“虚则补之”、“损者益之”之法。具体地说,对阴虚无以制阳则阳亢的虚热证,采用滋阴的方法以制约阳亢,即“阳病治阴”;对阳虚无以制阴而阴盛的虚寒证,采用扶阳的方法以消退阴盛,即“阴病治阳”。

1.阳病治阴

临床上阳邪伤阴,或因五志过极,化火伤阴,或因久病伤阴等,均可使人体阴气不足,滋润、宁静、潜降及制约阳热的功能减退,阴不制阳,阳气相对偏亢,则会出现燥、热、升、动和化气太过等虚阳亢越的病理状态,故曰“阴虚则热”。其临床特征是阳亢,其病理机制是阴虚,多见潮热、盗汗、五心烦热、两颧红赤、形体消瘦、眩晕耳鸣、腰膝酸软、失眠多梦等症,治疗应滋养阴液,多选用沙参、麦冬、女贞子、生地、龟板、鳖甲等配制药膳以滋阴以制阳。因肾阴为一身阴液之根本,故阴虚日久必累及肾阴,导致肾阴不足,故多采用“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治疗原则以调补肾阴以制虚阳。

基于阴阳互根的道理,《景岳全书》指出:“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源泉不竭。”即阴虚证的治疗中,应在补阴药的基础上,适当佐以补阳药,以提高补阴的效果,有助于虚热证的恢复。

2.阴病治阳

临床上先天禀赋不足,后天饮食失养,或劳倦内伤,久病伤阳等原因,均可伤损人体阳气,而出现机能减退,代谢缓慢,机体反应性低下,热量不足的病理变化状态,即所谓“阳虚则寒”。其症状表现以温煦、推动和兴奋功能减退为特征,多见畏寒喜暖、四肢逆冷、血脉凝滞、脉搏迟缓、面色恍白、喜静蜷卧、小便清长、下利清谷等寒象。其病理机制为阳气虚衰、故治疗应补阳以制阴,常选用附子、肉桂、熟地、山萸肉、仙灵脾、仙茅、巴戟天等温补阳气之品以治疗虚寒证。因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根本,并且脾阳为继,肾阳为根,故临床脾肾阳虚最为多见。且阳虚日久必然会累及肾阳,导致肾阳虚衰,故多采用“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治疗原则以温补肾阳,制约其全身虚寒症状。

同样,由于阴阳互根互用,《景岳全书》指出:“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即在治疗阳虚证时,可在补阳药的基础上,佐以适量补阴药,以提高温阳的效果,有助于阳虚证的恢复。

另外,阴阳互根,亦可互损。对阴阳互损所导致的阴阳两虚证,须分清主次而行阴阳异补之法。阳损及阴,宜补阳佐以滋阴;阴损及阳者,应滋阴辅以补阳

刘昭纯、鲁明源、张令德撰稿

防癌抗癌 日常食疗可以做到

下面这些防癌抗癌的食物希望能帮助大家~!
另在在下面这些食物中大家也可以常识购买灵子破壁孢子粉记得一定是破壁如果不是破壁的孢子粉效果不是很理想.

胡萝卜为抗癌佳品;番茄味甘酸,微寒,含维生素A、C,胡萝卜素,烟酸以及多种微量元素,又含抗衰老及抗癌物质如谷胱甘肽;芦笋味甘微苦,性寒,含丰富的维生素、叶酸、核酸、硒,另外所含的天门冬酰胺可增强机体免疫力,对防治乳腺癌及白血病均有效……
  萝卜蛇肉猪骨汤
  方药及用法:蛇肉150克(带骨,任何一种新鲜蛇肉均可,斩块),猪脊骨250克(斩块),黄芪30克, 白萝卜、胡萝卜各250克(均洗净,切块),盐适量,生姜3片。将上述物品煮汤,汤开后改用文火煮一小时即成(不能用高压锅,因为高压锅会破坏其中的有效 抗癌成分)。汤成后分多次服用。
  效能:扶正抗癌
  评价:蛇肉味甘咸,性平,不仅蛋白质丰富,而且含钙、磷、维生素A、维生素B等,蛇肉用水煮时,可诱发干 扰素的产生,从而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起到补益扶正抗癌的效能;白萝卜味甘辛,微温,含葡萄糖、维生素及多种氨基酸,可提高人体的抗癌能力,尤其是所含的 木质素能提高巨噬细胞的活力,吞噬癌变细胞,另外白萝卜的糖化酶能分解肠道内的致癌物质亚硝胺,使之排出人体而不造成危害;胡萝卜能增强汤水的抗癌力;猪 脊骨增强汤的滋补甘润。此汤可作为“化疗”及“放疗”者扶正抗癌的常用汤。
  香蕉绿豆蜂蜜糊
  方药及用法:绿豆粉100克,香蕉125克(捣烂加冷开水适量调成稀糊状),蜂蜜60克。先用水煮绿豆粉,熟后加入香蕉糊和蜂蜜,调匀即成。每日1剂,分3次服。
  效能:防癌抗癌,润肠解毒。
  评价:此为经常大便秘结的中年人防癌食疗保健方,又适用于进行“化疗”及“放疗”的患者,有助于护肝排 毒。其中香蕉味甘性寒,含果胶、钙、磷、铁和多种酶,香蕉中的镁可促进人体蛋白质的合成,激活脱氧核糖核酸酶,而起抗癌作用。此外,香蕉还对苯、黄曲霉素 等致癌物,有明显的抑制癌变作用;绿豆味甘性凉,清热解毒利水,尤善于排毒,对“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有良好的排解作用;蜂蜜则起到扶正解毒调味的作用。
  仙藻土茯苓糕
  方药及用法:仙鹤草65克,海藻60克(清水洗去盐分),土茯苓125克,蜂蜜90克。先将仙鹤草、海藻、土茯苓加水共煎成300毫升,过滤后冲入蜂蜜调匀,置冷成冻糕状。分3次服用。
  效能:防癌抗癌,解毒排毒。
  评价:仙鹤草味苦,性凉,含仙鹤草素、鞣酸、维生素K,有良好的止血效果,可增强人体细胞抵抗力,消除疲 劳,对脱力劳伤尤为有效,故民间又称“脱力草”。仙鹤草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痢疾杆菌、大肠杆菌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据国内外的新研究显 示,本品具有稳定而显著的抗癌作用,对肺、胰腺、乳腺癌均有一定疗效;海藻味苦而咸,性寒,含铁、钙、碘等,又含维生素、蛋白质等营养素。可有效地抑制肠 道对放射性锶90的吸收作用,对乳腺癌效果尤为明显;土茯苓味甘淡、性平,具解毒除湿的效能,有助于排除体内毒素。